一、補償收縮混凝土的設計取值應符合下列規定:
1、補償收縮混凝土的設計強度等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規定。用于后澆帶和膨脹加強帶的補償收縮混凝土的設計強度等級應比兩側混凝土提高一個等級,
2、限制脹率的設計取值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補償收縮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JGJ/T178-2009中規定。使用限制膨脹率大于0.060%的混凝土時,應預先進行試驗研究。
限制膨脹率的設計限值
結構部位 | 限制膨脹率(%) |
板梁結構 | ≥0.015 |
墻體結構 | ≥0.020 |
后澆帶、膨脹加強帶等部位 | ≥0.025 |
限制膨脹率的取值應以0.005%的間隔為一個等級。對下列情況,上表中的限制膨脹率取值宜適當增大:
1) 強度等級大于等于C50的混凝土,限制膨脹率宜提高一個等級;
2) 約束程度大的樁基礎底板等構件;
3) 氣候干燥地區、夏季火熱且養護條件差的構件;
4) 結構總長度大于120m;
5) 屋面板;
6) 室內結構越冬外露施工。
3、大體積、大面積及超長混凝土結構的后澆帶可采用膨脹加強帶的措施,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膨脹加強帶可采用連續式,間歇式或后澆等形式;
2) 膨脹加強帶的設置可按照常規后澆帶的設置原則進行;
3) 膨脹加強帶寬度宜為2000mm,并應在其兩側用密孔鋼絲網將帶內混凝土與帶外混凝土分開,膨脹加強帶附加鋼筋的設置按常規后澆帶的設置原則時行;
4) 非沉降的膨脹加強帶可在兩側補償收縮混凝土澆筑28d后再澆筑,大體積混凝土的膨脹加強帶應在兩側的混凝土中心溫度降至環境溫度時再澆筑。
二、加強帶的澆筑方式:
根據《補償收縮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JGJ/T178-2009,膨脹加強帶之間的間距宜為30m~60m。強約束板式結構宜采用后澆式膨脹加強帶分段澆筑。補償收縮混凝土的澆筑方式和構造
形式應根據結構長度,按下表進行選擇。
結構類別 | 結構長度L(m) | 結構厚度H(m) | 澆筑方式 | 構造形式 |
墻體 | L≤60 | - | 連續澆筑 | 連續式膨脹加強帶 |
L>60 | - | 分段澆筑 | 后澆式膨脹加強帶 | |
板式結構 | L≤60 | - | 連續澆筑 | |
60<L≤120 | H≤1.5 | 連續澆筑 | 連續式膨脹加強帶 | |
60<Ls120 | H>1.5 | 分段澆筑 | 后澆式、間歇式膨脹加強帶 | |
L>120 | - | 分段澆筑 | 后澆式、間歇式膨脹加強帶 |
三、無縫施工應注意事項:
1、補償收縮混凝土的澆筑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澆筑前應制定澆筑計劃,檢查膨脹加強帶和后澆帶的設置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澆筑部位應清理干凈;
2) 當施工中遇到雨、雪、冰雹需留施工縫時,對新澆混凝土部分應立即用塑料膜覆蓋;當出現混凝土已硬化的情況時,應在其上鋪設30mm~50mm厚的同配合比無粗骨料的膨脹水泥砂漿,再澆筑混凝土;
3) 當超長的板式結構采用膨脹加強帶取代后澆帶時,應根據膨脹加強帶的構造形式,按規定順序澆筑。間歇式膨脹加強帶和后澆式膨脹加強帶澆筑前,應將先期澆筑的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凈,并充分濕潤;
4) 水平構件在終凝前采用機械或人工的方式,對混凝土表面進行三次抹壓。
2、補償收縮混凝土的養護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補償收縮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及時對暴露在大氣中的混凝土表面進行潮濕養護,養護期不得少于14d。對水平構件,常溫施工時,可采取鋪蓋塑料薄膜并定時灑水、鋪濕麻袋等方式。底板易采取直接蓄水養護的方式。墻體澆筑完成后,可在頂端設多孔淋水管,達到脫模強度后,可松動對拉螺栓,使墻體外側與模板之間有2mm~3mm的縫隙,確保上部淋水進入模板與墻壁間,也可采取其他保濕養護措施;
2) 在冬季施工時,構件拆模時應延至7d以上表層不得直接灑水,可采用塑料薄膜保水,薄膜上部再覆蓋巖棉被等保溫材料;
3) 已澆筑完混凝土的地下室,應在進入冬期施工前完成灰土的回填工作;
4) 當采用保濕養護、加熱養護、蒸汽養護或其他快速養護等特殊養護方式時,養護制度應通過試驗確定。
3、補償收縮混凝土的澆筑和養護也應該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GB50164的有關規定。